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

冬至~

冬至吃汤圆~~~
昨天搓汤圆搓到有始以来最成功哦~~~
整个糯米粉团被搓到细细那种,之前我“手工”都蛮粗糙=.=
没办法啦,谁叫那粉团是事先搓过的=.=swt
来来,既然是冬至不如乘兴介绍下这节日~~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冬至又称为冬节、大冬、亚岁、小年、履长节.
依照中国传统的历法,以五日为一候,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,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,合称为二十四节气,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,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,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,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(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,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,一节一气为一个月。),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(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。),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。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,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,所以和清明一样,被称为「活节」。

根据周朝的记载,民间有利用「冬至」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,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,因此,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,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,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,因此,也可以说:过「冬节」是自汉代以后才有。就因历法的不同,使得民间一直传承着周历历法,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(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)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,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,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,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。

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,来预测往后的天气。俗语说:「冬至在月头,要冷在年底;冬至在月尾,要冷在正月;冬至在月中,无雪也没霜」(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,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);俗语也说:「冬至黑,过年疏;冬至疏,过年黑」(意思是: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,那么过年一定晴天,反之,如果冬至放晴,过年就会下雨)。

冬至的应节食品随着地方习俗不同而有所改变,北方人在“冬至”的时候多吃水饺或馄饨,而南方人则吃汤圆,这些的食俗的来源如何?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! 吃饺子缘自张仲景施药.

故事开始咯~~~

据说在河南南阳地区,有一个叫做张仲景的名医,他的医术十分高明,任何疑难杂症,只要经过他的治疗,便可以迅速痊愈,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“医圣”。

张仲景原本在长沙做官,后来告老还乡,那时候正是酷寒的严冬,他在回河南老家的路上,看见穿着单薄衣服的乡亲们,不仅面黄肌瘦,连耳朵都快被冻烂了,还是为生计不停地奔忙,张仲景看了以后,心中着实感到不忍。

当他回乡不久,登门求医的人接踵而至,全都是乡里官宦富豪人家,虽然张仲景从早忙到晚,可是心中仍时时记挂着那些冻伤耳朵的穷乡亲们。

到了冬至那天,他把家中的工作交给弟子们,自己到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,为乡亲们治疗冻伤,他先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等煮熟后,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,用面皮 包成耳朵样子的“娇耳”,再下锅煮熟,药膳名叫“祛寒娇耳汤”,来乞药的人们,每人都给一大碗汤及两双娇耳,吃完之后会觉得浑身温暖,两耳发热,张仲景就这样每天施药,直到除夕,终于把乡亲们的耳朵全治好了。

后来张仲景舍“祛寒娇耳汤”的事一直在民间流传,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,每到冬至这一天,都要包娇耳吃,“娇耳”又称“饺儿”,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饺子,而“吃了冬至饺子,包管耳朵不会冻伤”的说法也就流传了下来。 吃汤圆 家家人团圆


至于南方人为什么在冬至吃糯米团(汤圆),还要搓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黏在门环上呢? (这我们就没有啦~~~)

传说有一年冬至夜里,闽南城里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,他们是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女儿,就在天寒地冻里,乞丐的妻子因病过世,老乞?陉F筹钱葬妻,只得忍痛卖女为奴,孝顺的女儿舍不得离开相依为命的老父亲,伤心得晕了过去,老乞丐连忙向人讨了一碗米汤,一口一口的把女儿灌醒,又讨来几个糯米圆充饥,可是两父女彼此推让,谁也不肯先吃,老乞丐对女儿说:“今日离别,就像这糯米圆分成两半,咱们团圆的时候再吃圆子,好吗?”于是两人含泪将汤圆一起吃完,就依依不舍的道别。

经过三年,老乞丐没有音讯,每到冬至,女儿更加思念父亲,于是她想了一个可以跟父亲相认的办法,她对主人说:“今天是冬至,家家都吃圆子,那也该敬敬门 神。”主人同意后,她便搓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黏在门环上,她想父亲看到门环上的冬节圆,一定不会找错门,但是老乞丐还是没有回来

到了第二年,女儿又把冬节圆黏在窗门、猪舍、牛舍等地方,希望父亲看见后,可以回来团圆,后来闽南、潮汕一带的人们也取其“团圆、吉利”之意,开始在冬至吃汤圆(冬节圆),并将糯米圆黏在门环上,于是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
可怜下~~
好,故事说完了! 谢谢收听=.=
其实这算哪门子的说故事啊? ! 是上网拷贝的~^^
开心就好!

记得吃汤圆哦!!! oooooooo